特朗普公开喊话,利率高了,纳税人买单,仿佛每一分钱债务利息都能找个“罪魁祸首”——鲍威尔,你得负责。
他要的不只是降息,而是美联储彻底听财政政策的,利率要低,政府借钱要便宜,这种要求从未如此赤裸地摆在国家面前。
可美联储呢,按规矩得管通胀,不能直接为国会的“花钱买单”保驾护航,这种对峙不是第一次,却是历史上最直接的一次。
2025年初,国会通过大手笔的支出法案,官方文件摆着,利息支出飙到联邦预算的17%,光利息都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国会预算办公室给出数字,十年里,这法案能带来4万亿美元新债务,6000亿美元都甩给了利息,可国会还在借,没停过。
上一次利息占比这么高,还是1980年代,那会儿国会和总统还能收收手,增税、减支,谁都明白钱不能总是借。
到了2025年,国会还没打算回头,连一纸详细的偿债计划都没有,只想着继续借钱,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特朗普这边动作不小,鲍威尔任期还没到,继任者的面试都开始了,名单上全是降息派,这信号再明显不过。
总统和美联储“抢麦”的戏码,历史上有过,但这次不同,以前大家还会顾点面子,现在什么都摊开来说。
背后逻辑很清楚,特朗普希望美联储配合财政部,低利率养债务,哪怕通胀压力再大,也得先保证国债不出岔子。
这其实是在挑战美联储的独立性,要求它负起债务稳定的“新职责”,可这根本不是它该干的活儿。
翻开《联邦储备法》,美联储只被允许盯住通胀和就业,对“债务稳定”只字不提,国会才是真正管钱的。
可问题来了,美联储要保通胀,国会要保债务,这两头一碰就出火花,谁都不愿意为对方背锅。
2025年3月,华盛顿的谈判桌上,财政部、国会、美联储三方博弈,谁能让谁低头,成了外界最关注的话题。
细想一下,利率越高,政府付的利息也越多,国会只能再借更多钱来填这个窟窿,恶性循环。
钱越借越多,国债越来越多,流到市场上的美元也越来越多,说白了,印钞机加班加点,通胀压力水涨船高。
高利率本来是抗通胀的工具,可现在成了刺激需求的新手段,钱多了,物价还怎么稳得住。
历史不是没出现过财政主导的通胀,1933年到1951年,美联储也是配合财政部,帮忙压低国债利率,结果通胀上下波动很大。
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重经济增长轻通胀,最终物价涨到13%,这教训还没过去几十年,现在又要重蹈覆辙吗。
再说1982年,那会儿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顶着压力加息,债务只占GDP的35%,现在这个数已经飙到121%,财政压力大了三倍。
沃尔克当时多次提醒国会,别总靠借钱过日子,1979年国会听他讲完后,多少还有点危机感。
1981年,里根先减税,后又加收入,努力让赤字变盈余,那个转向是美国财政史上的重要拐点。
而2025年的国会,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一条路走到黑,继续加码借款,连经济学家都看不懂他们的底线在哪儿。
总统批评美联储不是新鲜事,历任总统都干过,但过去大多是台下说两句,台上还保留点体面。
现在不一样了,特朗普团队直接怼到电视屏幕前,硬生生把央行推到风口浪尖,连普通美国人都明白了这场权力斗争。
美联储的独立性,在这场攻防战里被不断消耗,国会和总统的筹码,靠的就是财政赤字和选票压力。
特朗普真正想要的是美联储帮他稳住国债,不让利息失控,不管通胀怎么说,债务才是头等大事。
可《联邦储备法》卡死了美联储的手脚,让它两头为难——既要控通胀,又不能直接为政府兜底,这种局面难以为继。
国会要么修法,让美联储多一项债务管理职责,要么学会自律,不然国债终究可能变成废纸,没人再买账。
市场和选民都盯着这场博弈,谁都不想当最后接盘的人,谁都知道再拖下去,风险只会越来越大。
华盛顿的选择,其实也是美国社会的选择,是继续放大赤字还是重拾财政纪律,是让美联储成“提款机”还是坚守底线。
没人敢断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历史经验和现实利益已经摆在桌面,国会必须做出抉择。
这场矛盾的终极走向,可能会决定美国经济的未来十年,甚至更长。
结局未定,牌还在桌上,谁也没法提前翻底牌,悬念就这样被拉到了极致。
嘉正网配资-正规配资论坛-股票做杠杆-靠谱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