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高度提炼下第一章的顶级医理内容哈~
【阴火线不降,属于“卫稽”。】
上一篇我们总结过,无论是《内经》还是《伤寒论》,古人早早地就为我们总结出了人类的两大病态:偏于卫气线不升&偏于阴火线不降。
而且我们同时说了,这两种情况都处于“卫稽”状态,即都属于卫气羁留。
对此,可能会有一部分读者,仍然感到困惑,尤其是对于其中的“阴火线不降”,也处于“卫稽”的说法。
熟悉本号的读者大概都知道,本号有过诸多类似于口头禅或座右铭的语句表达。其中有个近期不太提到的:推到极致,能够看到本质。
在“阴火线不降”仍属于“卫稽”的问题上,我们不妨也将其推到极致来看一看。
比如现代医学里有个术语叫做:“暖休克”。
用简单的词汇来高度概括“暖休克”的核心内容就是:“高流量,低灌注”。
所谓“高流量”,是心输出量的增加与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两者双重作用下之下所形成的“高动力模式”。由于此时,病人的皮肤状态多呈现为暖干潮红,因此就被称为“暖休克”。
但为什么会说出现“暖休克”,是代表着病情发展已经极度凶险呢?
这是因为在表面“高流量”的背后,是人体各脏器组织已严重缺氧。并因组织缺氧而出现了代谢性酸中毒,进而又加重了有效血容量的急剧下降,从而进入了【缺血缺氧-代谢毒物】的恶性循环中。
组织的缺血缺氧,就是“暖休克”一证所包含的“低灌注”。
用我们中医的视角来解读“暖休克”,其实就是阴火正高速大量地消耗元气阻碍元气,从而进入了严重且极端的“复气”状态中。两线彼此恶性循环不已,直至,阴火充溢闭塞,元气彻底不行,即死亡。
以上就是“推到极致”。当然,在一般临证中更多是未发展到极致的“阴火线不降”。但无论是否已发展到极致,其背后的机理终归都是相通的。
除了两大病态,及其所包含的“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外,《伤寒论》的第一篇里还有几个属于中医理论里最重要的内容。
【卫气达表,才算转愈。】
先从正面来说。
由难到易。
有出现概率最多的伴随正常汗出而愈;有需要人体奋力发战或挣扎之后才能开始汗出的;有因为阴火积蓄较多而外解时伴随大汗出的;有在疾病转愈过程中因分批多次给邪气以各种出路而到最后彻解时没有明显汗出的;有胃气恢复后才能开始转愈的;有心率加快有大发寒热有局部疼痛有皮肤发痒等症状伴随的逐渐达表;有皮肤发出疮脓的;有衄血出来的…
无论最后是难是易,是大汗出,是汗出不明显,还是不仅仅只是汗出还伴随皮肤各种症状…
转愈,其本质皆是因为,卫气达表。
因而,随着卫气的转畅,人体会由厥转为发热,热量开始随卫气之外达而外透。
再从反面来说。
由于卫气不能畅达于表,会出现汗出不畅的现场。这汗出不畅,或是异常量少,或是仅局限于局部。
相比在“正面”情况中,由于两线已进入良性循环中,气行则N行,其发热是因气行则热行;而在“反面”情况中的发热,往往是陷入更为严重的“复气”的表现。所以仲景会说,若是大发热则难治。因为此“大发热”的背后,是被严重消耗被严重阻碍而难以为继的元气。
最妙的就是【056】【057】条,关于“卫气前通”与“阴气前通”的条文。
这两条完全可以与吴又可笔下关于“郁阳暴伸”的内容互参。
内圈之气先通,就是吴又可所说的:“内结开,正气通”。在温疫的治疗中,往往指的是三焦层面的实结在被通下之后,之前受困于里位的气机,因解缚而开始逐渐外达。
那为什么在吴又可的笔下,出现“郁阳暴伸”后死亡率较低,而在仲景笔下似乎像是难逃死路一条呢?
这是因为,仲景笔下多了一个天堑般难以逾越的障碍:
卫气未通。
在外圈不通的情况下,里圈之气先通,即为“阴气前通”。
而我们现在知道,在外圈不通的情况下,里气根本不可能出得去。出不去,就会形成下陷,相对有余于里位,而形成阴火。阴火又会反过来消耗阻碍元气,等于在阴位形成了如下的恶性循环:
元气不通→变成阴火→消耗元气。
仲景所说的情况,其实就是吴又可所说的,若是“郁阳暴伸”之后,战而不得出就只有死路一条,“复战,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卫气未通,阴气前通。
这同样也是之前介绍过的,激素可能导致出现的典型的气机状态,参《“激素”是剧烈的外寒,而不是什么升阳药!》。
【胃气第一!】
也是很巧,在介绍《伤寒论》第一篇的期间,刚好与之并行的是《内经》的“奇邪”篇,我们就可以对比着看到这两者之间尤为紧密的联系。
上一篇我们总结了,仲景交代了外感发热病的两大结局,一是转愈,二是死亡。
但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了,这两大命运之不同,都与胃气息息相关。
胃气之恢复,是卫气外达阴火外解的决定性前提条件;而胃气之重伤,则是气机状态陷入更为严重的“复气”的主要因素。
究竟是走生之路,还是走死之路,皆取决于胃气的状态。
这是《伤寒论》与《内经》高度一致的另一大内容。
【气液的异常疏泄】
在“奇邪”篇中,古人告诉我们,凡是见到气或液的异常疏泄或异动,皆须第一时间明白:这是经脉之气通行不利,而另寻病态出路的表现。
尽管古人只例举了十二个例子,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而是要能明白其背后的医理,并将之普及于一切异动。
在《伤寒论》的第一篇里,仲景提到过的异动,或气液的异常疏泄,主要有发热/寒热,汗出,皮肤症状,胃气上逆,二便异常,胸膈腹部梗滞,等等。
首先,所有这些异动皆提示我们,病人处于“卫稽”状态;其次,异动本身如古人所说,皆归于“邪”之大类,即“阴火线不降”,本身或为气+阳+津+血+;而后,我们需要“一分为三”地来进行推论,此异动究竟是①属于正常范围,还是说明②进入了“复气”的恶性循环,亦或是③卫气开始外达所伴随的“良性循环”?
最后,所有的异动,背后都有其发生所处于的主经脉,可能还会有其它被波及到的经脉。而所有涉及到的经脉,都会出现经气通行不利的情况,并可能伴随出现各种逆象。
也就是说,所有涉及到的经脉,都会进入【厥+逆】的状态。
在《伤寒论》的第一篇里有提到过,以足阳明经脉为主经脉,先发生了原发性的【厥+逆】,而后波及到了足少阴经脉,继而发生了继发性的【厥+逆】。仲景笔下,足少阴经脉继发性的【厥+逆】,分别有偏于【厥】与偏于【逆】,前者偏于卫气线不升,后者偏于阴火线不降。
我相信会有少部分读者在读到这里时,其实已经开始领悟过来了…
以前我们大多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在《伤寒论》里,某XX经所对应的诸多方子里,有的偏于主升卫气线,有的偏于主降阴火线,有的药味大多专于该经经脉,而有的药味则跨越多条经脉…
我们能开始这样恍然大悟就好,古人对此会感到非常欣慰的,因为他们已经等候太久太久了…
【现实中的第三结局】
仲景是为当年死亡率极高的外感发热病所写的,而在那时绝大多数被击倒的病人,确实大多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继续活下去,要么就此死亡。
但在我们绝大多数临证情况中,还有第三个结局,既非转愈,亦非死亡。
这第三种结局主要有两大情况:一是不再危及生命了,但以其它较缓的形式继续迁延,比如间歇性发热,低热,呼吸道症状,心肺症状,肢体症状,或其它脏器其它系统的症状等等;二是表面已经看似痊愈了,没有什么症状了,实际上只是症状或问题暂时不再外显而已,改为沉潜到了水面以下,也就是本号以前常说的“好了不等于好了”。
但无论是其一还是其二,造成这第三种结局的本质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整个发病与治疗的过程中,“卫稽的解除”并没有能够得到,正确/真正/完全的完成,外达之路上的某些个别路线依旧没能得以恢复通利。因而,这些“涉事”的经脉之气,仍然处于或多或少的【厥+逆】状态中。
本系列会不定期地进行类似的总结或衍伸,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贯通学习。
好了,第一篇内容的回顾就先写到这里,接下来就要进入“平脉法第二”的介绍了。
【平脉法第二】
【072】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与【076】【079】【081】放在一起,于【081】条处一起合并来说。
【073】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短短的一句话就交代出了,古人对人体津液输布的认识,即气行气布则津液行津液布。
古人的意思是,气随着呼吸而升降出入的同时,也是津液随之上下内外流通的过程,气为津液之通行道路。
如此,你便会明白,为什么在《内经》里古人总是将“津液”与“通气”联系在一起。“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脏气法时论》,“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074】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咱刚在“解构脾胃论”系列里介绍过,李东垣笔下无处不在的“随时”,本系列就也同时出现了哈。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气机,会紧随天地之时的升降沉浮,而出现对应的升降沉浮。
我们之前几次提到了,《内经》里有多处介绍过,人体之卫气外趋的范围会随春夏秋冬而变大变小,比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灵枢·终始》
学子们对此最主要的问题可能就是,为什么春天的脉象会是弦?
我们知道,弦为不足。仲景表示弦是卫气不行,东垣表示弦是阳气下陷,那为什么万物生长的春天,其脉象会对应弦呢?
其实《伤寒论》里还有一句话:“脉弦者生,涩者死”。意思是,若是气机仍争欲外达,并能缓缓外达,则代表仍有生机,反之则必死无疑。
可见,弦本身尽管是尚未达表尚未充满的意思,但好歹仍在争。
在“《内经》两线解”的系列中,有一篇《对“春升”可怕的误解!》,说的就是春气争欲外达。由于之前刚过了一个气机较为沉潜的冬天,也就是卫气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的内收偏小。
在此期间,阳道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被邪气所占据。因而,当卫气想要重新外达夺回阳道全部领地时,其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障碍。
在《内经》里,这外达的障碍主要分为主客观因素。或是因为自身元气不足,或是因为阳道阻碍太过,古人提供了两者的解决办法。
重新“破土而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也是需要一番挣扎的,也是并非一帆风顺的,人体同样也是如此。
弦,就好像植物在“破土”。
【075】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人体的气机运动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变化的,因此,其对应的外在征象也会随之变动不居,比如脉象比如面色等等。
而在疾病中,医者又必须精准地把控气机的变化,才能正确进行应对处理,稍有差池,便可能难以扭转病势。所以在学习时,需要老师来进行指点,将其中的医理一一教授给学生。
其实这里仲景借用了《内经》的铺展形式,即作者一人分饰两角,既扮演“学生”提问,又扮演“老师”回答。
【076】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合并于【081】条。
【077】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与【074】条互参。
肝弦心洪肺浮肾沉,对应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脉象应该对应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若是与后者相反,则往往会是病态。比如,肾沉心洪是属于正常的,而肾洪心沉就是明显的病态了。
【078】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
百刻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用来计时的一种计时制度,据说可能最早起源于商代。
一昼夜的时间,此计时仪器就刚好行满百刻。
所以,这里的“一周”,指的是“一日一夜”之“周时”。
《内经》认为,卫气在一日一夜之间,也就是百刻度走完之间,卫气会重复行于周身五十次。“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灵枢·五十营》,“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纷纷𤽉𤽉,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灵枢·卫气行》
古人的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体的肾脏每日大约要处理180升的血液。若是这些血液运转50圈的话,180÷50=3.6升。
另外我们已知,男性血液占体重约8%左右,女性血液占体重约7.5%左右。血液的密度接近于水,稍稍略高于水。也就是说,50公斤体重的男性,血液重4公斤左右,而体积则要稍低于4升。同样50公斤的女性,血液量会更低于男性。
换句话说,若按古人所言,差不多50公斤左右体重的人,每日卫气循行五十周,则刚好能够处理完180升的血液。
【079】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于【081】条处合并来说。
【080】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这句话提到了几种脉象,浮虚、牢坚、沉潜、急弦、动、数,需要展开来说的有以下几点。
风&寒,本身都是外邪,会对卫气线有困遏的作用。
但在仲景笔下,提到“风”时,多侧重于“阴火线”,比如之前的【069】条:“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淅恶寒也”。对此我们介绍过,该句的两线之争为:虚vs.风,即,元气欲外达于阳位vs.阴火上占浮于阳位。
宋代的大医家朱肱就曾将“发热烦躁手足温”归为“中风候”,而将“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厥”归为“伤寒候”,并表示三阴三阳经脉皆有“中风候”与“伤寒候”。
也就是说,朱肱将仲景笔下的“中风”,理解为偏于阴火线不降(逆),而将仲景笔下的“伤寒”,理解为偏于卫气线不升(厥),并且进而认为六经皆有【厥+逆】之细分。
另外要提醒的是,沉与弦,本身皆为不足,可直接将其理解为卫气线不升。而后再进一步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卫气线不升。比如这里的前者是因水湿阻气,后者是因支饮阻气。
这就是我在“奇邪”篇里所说的,要尽量将直接与间接区分开来。如此一来就不会再纠结于,各种看似不同甚至矛盾的脉象解释了。
动脉,在【008】条就出现过,意为两线之争势明显。两线互争激烈所带来的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
数脉,本身归于阴火线不降,代表有热,所以应该对应出现烦热的表现。
照理说,以上提到的脉与症,应该一一对应。若是没能互相对应,则要继续追究具体的原因。
【081】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与之前几条合并来说:
【072】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076】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079】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三部,即位于寸口的三部脉,寸关尺。三部脉反映了人体阴阳两位的气行状态,且两者会互相影响。
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两位之气皆各在其位各司其职。既没有不足,亦不会太过,以令该外达的外达,该降行的降行。
但若是气机出现了异常,或太过或不足,皆可于寸口的三部脉中反应出来。
【082】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
但任何异常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因而医者终究要能够将其定位定性。通过审察表里内外上下,结合适当的四诊,就必然能成功将其给准确地“捕捉”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嘉正网配资-正规配资论坛-股票做杠杆-靠谱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